代表活动

使命在肩 步履不停 ——宿松县十七届人大代表履职剪影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在广袤的松兹大地,宿松县各级人大代表正在用一个个鲜活的履职故事兑现这句庄严承诺。从热闹县城到偏远山村,从产业园区到居民小区,处处都能看到人大代表履职尽责的身影。他们用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履职答卷。

  占道电线杆到畅通路的民生答卷

  “哐当!”随着最后一根老旧电线杆被稳稳吊离路面,困扰宿松县人民西路多年的十根“拦路虎”,终于被彻底拔除。这场“拔钉”行动的背后,是一名人大代表持续两年的跟踪督办。

  “这些占道的电线杆子,我每天上下班都要经过,很麻烦!线缆乱拉乱挂也有潜在危险,不能不管!”县人大代表程远就居住在人民西路附近。作为一名常委会委员,“在路上”成了他天然的履职场景。在县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他提交整治建议,推动问题摆上议事日程。

  建议交办后,部分情况得到有效整治,但原有异位电杆并未完全清除。今年县人代会上,他再次提出后续工作建议。最终,经城管、供电等多部门共同努力,彻底清除了这些"拦路虎"。

  “路宽了,心也宽了!多亏了程代表一直惦记着这事,人大也真给力!”目睹变化的居民陈大爷由衷赞叹。常跑这条线的出租车司机王师傅也感慨道:“以前过这里提心吊胆,现在一脚油门踏实多了。这才是给老百姓办实事!”

  人民西路的蜕变,是人大代表履职尽责的一个小小缩影。如今,类似的履职故事在各个选区不断涌现:洲头乡人大代表推动解决了枯水期饮水难题;孚玉镇人大代表促成了老旧小区改造......这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地,正是人大代表们践行初心的最好见证。

  崎岖山路变致富路的振兴篇章

  在宿松县罗汉山村,一条新修建的双车道公路蜿蜒于青山之间,满载游客的大巴与运输农产品的货车往来穿梭,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

  这条4.9公里的双车道公路,是市县乡代表小组通过联合视察推动的民生工程。第一次实地调研时,他们亲身体验了“路窄弯急车难行”的困境。罗汉山村通往外界的水泥公路路宽仅4.5米,崎岖狭窄,弯急坡陡。随着乡村产业和文旅的发展,车辆不断增多,交通条件成为了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路太窄了,车子难以进来,茶叶卖不上好价。游客稍微多些,路就全部堵死了,难啊!”村支书的无奈让代表们深感责任重大。

  经过深入调研,代表们联合提出建议,推动罗汉山村通双车道项目的建设。最终,县政府投入883万元专项资金,仅用4个月就完成了道路改造。通车那天,村民自发燃放鞭炮庆祝,“这下我们出行方便多了,真是大好事啊!”鞭炮声、欢笑声在山谷间久久回荡。

  “以前路不好,大车进不来,好茶卖不出好价钱。”罗汉山村茶农李老伯说道,“现在路修好了,游客多了,我们的茶叶、中药材在家门口就能卖个好价。”

  自十七届人大代表履职以来,在代表们的持续推动下,全县已完成农村公路改造102.2公里,新建农村公路924公里。一条条“金色纽带”正成为老百姓的致富路、幸福路。

  污水塘到景观带的生态画卷

  “快看,白鹭!”初夏的清晨,小湾村欧埠组池塘畔,几个孩子兴奋地指着水面上的鸟儿。这样的场景,在两年前根本无法想象。那时,这里还是人人都避之不及的污水塘。

  县人大代表尹德龙至今记得第一次走访时的情景:塘水泛着诡异的颜色,水面漂浮着各种垃圾,刺鼻的气味让走访的居民不得不捂着鼻子说话。一位老大爷拉着他的手说:“尹代表啊,这塘臭了十几年了,你们真能管吗?”

  带着这份沉甸甸的嘱托,尹德龙开始了他的“治水行动”。通过”代表接待日”活动、“代表联络站”等平台,他经过深入的调研,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形成了高质量的代表建议。最终通过代表建议交办会,该污水塘被纳入了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项目。历经6个月时间,清淤疏浚、截污纳管、生态修复等工程陆续实施,如今已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

  “以前夏天根本不敢开窗,现在成了我们休闲的好地方。”村民王大爷边说边在新修的步道上悠闲踱步。

  昔日的污水塘如今蝶变为生态景观带。清晨,健身爱好者在这里晨跑;日间,摄影爱好者架起三脚架捕捉白鹭翩跹的身影;傍晚,广场舞队伍在新建的小广场上翩翩起舞。这条重获新生的“生态绿廊”,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更成为展示乡村振兴成果的亮丽名片。

  新修改的代表法实施以来,宿松县人大代表们带着更实的举措走进群众中间,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落实到每一件民生小事中。他们走出会场,走进街头巷尾,走入田间地头,捕捉民意、播种民意、传递民意,让履职的脚步真正走到群众心坎上。

宿松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011658号-1 技术支持:众和网络